
「小事」,兴趣的另一种呈现形式
新版本主推「小事」,添上「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」这样的口号,首页也从过去的「豆瓣(精选)」变成了「小事」。
年初,在大家还以为豆瓣 App 以后都会以「豆列」作为主线的时候,阿北就说过,不是「豆列」,是「兴趣」,豆列只是兴趣的一种呈现形式。
所以,虽然许多人不理解「小事」,但在我看来,这只是另一种聚合「兴趣 + 社交」的方式而已。豆瓣想以更直接的兴趣标签,强调社交,增加了「同好」和「附近」,期待一击即中。
这也宣告着「豆列」这种尝试的中止,新版本除了主页还可以查看自己的豆列,几乎找不到任何豆列的动态和推荐了。
太笼统的「小事」,豆瓣在哪里
「找对象」「看书」「护肤美妆」「吐槽」「吃吃吃」……接近一百件小事,都宽泛得缺少边际,没有一个看得出产自豆瓣,只有附在下面弱弱的一句话简介偶尔出来卖个萌。他们似乎想「去豆瓣」,变得大众而亲民,但看上去只显得气质全无。
豆瓣以「文艺」出家,现在却害怕「被文艺」,甚至「被复杂」「被深度」。
从「笑点很奇怪」(这是我当年最爱刷的笑话小组)到「讲笑话」,豆瓣努力在解释自己,越解释越稀释,那么,豆瓣在哪里?
野蛮生长的社区内容,谁来修剪
现在的「小事」,在首页,非定制,「热门小事话题」无区别推送。
在这夜半无人私语时,我随手放几个话题上来:「说说,你现在还不睡觉的原因」「求高数怎样才不挂科」「有人能陪聊聊天吗?好孤独……希望自己是只蚂蚁」「为什么会有人相信星座」……
这些话题,是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互联网社区的万年口水贴,在新版豆瓣却出现在应用首页。豆瓣把曾经的小组话题杂糅了压平了直接拿了出来,是否预料到满屏都会是这样的内容呢?
如果「年轻」只是几滴喷溅的墨迹
是的,我吐槽的就是这个 icon,却又不限于这个 icon。
豆瓣的说法是「显得年轻一点」,从更早一点的「豆邮」改「私信」,到现在这种做法的「小事」,豆瓣一直在努力地迎合更年轻的人群,在移动端尤其明显。
但是我觉得,年轻不应该是刻意的「弄脏」和「嫩色」,不是「俯就」,也不仅仅是几滴喷溅的墨迹,年轻是认同,是可能。
小美说
是,这是一篇满当当的吐槽,也是我对豆瓣满当当的爱。
我是豆瓣的老用户了,曾经非常重度,早起晚睡第一件事就是调戏豆娘(这似乎也变成了一个遥远的历史名词)。虽然现在,友邻动态仍然是我最容易发现有趣东西的途径之一,但网页端浏览时间的减少,意味着我给豆瓣的时间也不如从前了。毕竟不管是「豆瓣广播」(已下架)还是「豆瓣」App 内置「广播」,友邻动态的移动端,做得并不足够贴心。
伴随着豆瓣一路走来,并非不能理解豆瓣追逐年轻的战略和想法,但是被拍平压扁的「大众」兴趣,是否真的能留住用户,并产生高质量的内容呢?或许这也是豆瓣正在思考的。
©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并授权最美应用独家使用,未经最美应用官方许可,不得转载使用。
- 1
- 2